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贵州省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6 08:17:45   浏览:877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贵州省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的通知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贵州省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的通知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优势,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盘活旅游存量资产,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经省委、省人民政府研究,决定成立贵州省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省旅游投资公司)。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省旅游投资公司是省人民政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及国家有关规定组建并授权经营省级国有旅游资产的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是省人民政府对全省旅游业的投资主体。今后,省人民政府对全省旅游产业的新增投资及国家在我省的旅游投资项目
,由省旅游投资公司按规定组织实施。原省财政及省有关部门对各景区、景点投入的经费不减少,但投资渠道由部门投资转为通过省旅游投资公司投资,并相应增加省旅游投资公司资本金。
二、省人民政府授权省旅游投资公司经营的资产范围另文批复。有关资产授权手续,按照省旅游投资公司的组建方案,由省国资局具体办理。授权后,省旅游投资公司对授权资产行使出资人的权利,并依法进行经营管理,保证其正常营运和保值增值。同意将省旅游投资公司作为省国有
资产控股公司的试点。省政府有关部门依据有关法规和政策规定,对省旅游投资公司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
三、省旅游投资公司财务关系在省财政单列。省旅游投资公司的干部人事管理、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等项工作,按有关规定办理。
四、省旅游投资公司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建立精干高效、职责明确的内部管理机构,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搞活机制,积极探索通过资产重组、出让等方式加速结构调整的办法和路子,努力提高投资收益和经济效益,并对全
资企业、控股企业依照《公司法》进行改制和规范,逐步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制体制。
五、组建省旅游投资公司是理顺旅游管理体制,加快把旅游培植成支柱产业的一项重大举措。省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各地、州、市人民政府(行署)要积极支持、配合做好有关工作,确保省旅游投资公司如期开展正常的经营活动。
《贵州省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组建方案》和《贵州省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章程》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一并印发。

贵州省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组建方案
一、投资公司性质
贵州省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投资公司),是由省人民政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及有关规定组建并授权经营省级国有旅游资产的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隶属省人民政府,就授权资产对省人民政府负责,按照省人民政府的授权和赋予的职
责,对省级国有旅游资产进行经营管理,保证其正常营运和保值增值。
二、投资公司与政府的关系
省人民政府对投资公司行使出资人的权利,主要是:
(一)决定投资公司的设立,审查批准投资公司的公司章程。
(二)委派和更换投资公司的董事、监事、财务总监,任命董事长和监事会主席,决定其报酬和奖惩;根据投资公司董事会提名,考核审定总经理人选。
(三)审议批准投资公司董事会、监事会报告,年度财务预决算方案,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四)对投资公司的分立、合并,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变更组织形式、解散或清算做出决定。
(五)审查投资公司的经营目标和重大投资项目,考核国有资产营运情况,并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决定奖惩。
三、投资公司与有关部门的关系
投资公司的资产和财务接受省财政厅和省国资局的监督管理;旅游业务接受省旅游局的行业管理;风景名胜区建设项目开发接受省建设厅的规划管理;人事管理接受省委组织部和省人事厅的指导;涉及到计划、劳动、环保、文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事宜,按国家和省有关法规、政策
、规定,接受相关部门的管理和指导。其他方面事宜,按一般企业与政府部门的关系处理。
四、省人民政府授权投资公司管理的国有资产
(一)省人民政府及省政府有关部门投资到省内各风景名胜区形成的国有资产(省人民政府另有规定的不纳入)。
(二)国家有关部门投资到我省各风景名胜区形成并经同意和授权我省管理的国有资产(国家有关部门另有规定的不纳入)。
(三)省政府有关部门过去自办、直管的旅游性企业和投入的旅游性国有资产或国有股权,如宾馆、商场、旅行社、车队、旅游工艺品厂等。
(四)省人民政府拨给投资公司的资本金,省人民政府授权投资旅游项目的资金及其形成的国有资产。
以上省级国有资产和国有股权由省人民政府统一授权投资公司经营管理,其资产评估工作和相应的资产确认、授权手续,可根据投资公司的组建实际,分批进行。
前期纳入授权管理的国有资产包括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的省级国有资产和贵州饭店、花溪宾馆的省级国有资产及相应的国有股权(含省人民政府及省政府有关部门对这些企业的投资和这些企业向省人民政府及省政府有关部门借款形成的资产)。争取在1999年10月上旬前完成有关授
权手续。
五、投资公司的主要经营形式
投资公司的经营分两个层次,投资公司本身只进行资产经营和投资,其所属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则进行旅游经营、服务及旅游项目的开发。
投资公司进行资产经营的主要内容有:
(一)按照国家和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通过资产重组、招商引资、出让、置换、参股、公司制改造等方式,发挥现有资产的最大效益。
(二)进行重大旅游项目的投资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
(三)对与旅游相关的重要设施进行投资、参股。
六、投资公司的责任与权利
(一)投资公司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1.履行省人民政府授权经营国有资产时规定的各项责任,保证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维护省人民政府作为省级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益,贯彻执行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旅游业的各项方针、政策。
3.以全部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二)根据省人民政府授权,投资公司享有以下权利:
1.独立占有和使用省人民政府授权经营管理的财产。
2.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对授权经营的财产进行投资、出让、对外参股、控股、租赁、抵押等处置和对全资子公司进行公司制改造。
3.投资公司对所属全资或控股企业享有出资者的权利,即重大决策权、投资收益权和经营者选择权。
重大决策权主要是对企业资产的重组、兼并、收购、出让、控股参股、公司制改造、重大投资项目进行决策。
投资收益权主要是对投资的收益享有所有权、分配权;对所属企业实行财务监督和投资监督,审批企业利润分配方案或弥补亏损方案。
经营者选择权主要是对全资和控股企业的董事会成员、法人代表及财务负责人的任免权或推荐权。对投资企业和控股企业提名的总经理人选进行审核,然后由所属企业任命。
投资公司对投资到其他企业的少数股权,依法享有有关权利和收益。
投资公司对所属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不直接干预,由企业自主经营。
七、投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投资公司按照《公司法》中国有独资公司的规定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由省人民政府行使出资者的权利,选聘任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主要成员。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公司不套行政级别,按有关规定只享受政治待遇。
投资公司设董事会,董事会由5名成员组成,其中4名由省人民政府选派,由公司内部产生1名职工代表任董事。董事长在董事中产生,由省人民政府任命,为投资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会向省人民政府负责。
按照《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投资公司设监事会,监事会成员3人,由省人民政府委派,监事会主席在监事中产生,由省人民政府任命。
投资公司设总经理1名,由董事会提名,报省人民政府审核后,由投资公司董事会任命。设副总经理2名,由总经理提名,董事会任命。
投资公司的党组织和工会,待公司成立后,按照党章规定和《工会法》设立。
八、投资公司内设机构及其职能与定员
(一)经理层。设总经理1人和副总经理2人,总经济师和总会计师各1人。
(二)办公室。负责公司日常事务。设办公室主任(兼人事部经理)及文秘、档案、驾驶等办事人员。
(三)资产管理与计财部。负责公司资产的调查、登记、处置等资产管理工作和公司财务、计划、统计及下属企业财务报表编制汇总、编写财务年报等。设部经理和工作人员、会计、出纳各1名。
(四)投资开发部。负责公司投资、招商引资、参股控股项目的研究、项目管理的日常工作和信息搜集、整理工作。设部经理1名和项目工程师3名。
以上暂定员19人,待公司业务拓展后,视需要再报请省人民政府正式定员。
九、投资公司人员选配及报酬
投资公司人员按下列条件及程序选配:
董事长:由省人民政府在省级有关部门及各地、州、市遴选政治素质高、组织能力强、懂经济工作的同志进入董事会,由董事会推举产生,省人民政府任命。
总经理:省人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招聘善于资产经营、懂旅游业务的高素质人才。
副总经理及部门经理:可考虑在筹备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中,按照本人自愿、原单位同意的原则优先选聘。
其他人员:通过有关部门调入或从省人才交流中心招聘。
凡到公司工作的人员,脱离原行政级别及工资待遇,实行企业工资制。兼职的董事及监事,按规定不在公司领取报酬。
投资公司的办公经费和工资报酬及有关费用,从投资和持股企业收取资产收益或股权分红中解决。
十、投资公司注册资本和地点
按授权经营的要求,投资公司注册资本2.8亿元,用经评估界定的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省级旅游国有净资产、贵州饭店、花溪宾馆等国有净资产和省贴息基金解决。
投资公司注册和办公地点:贵阳市八鸽岩财源宾馆7楼(暂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理顺我省旅游体制,发挥旅游资产和资源作用,促进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理顺我省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有关问题的通知》(黔府发〔1999〕23号)精神,按照《贵州省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组建方案》,组建贵州省旅游投资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公司)。
为确保公司的行为规范和有效运行,保障出资人和公司的合法权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公司情况,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公司名称:贵州省旅游投资有限公司。
第三条 公司住地:贵州省贵阳市中华北路346号省政府大院内财源宾馆7楼。
第四条 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2.8亿元。
第五条 公司性质: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出资人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授权经营的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公司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在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后,具有独立的企业法人资格,享有出资人授权和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依法享有
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公司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可设子公司、分公司等分支机构。
第六条 公司进行授权投资的机构和省人民政府控股公司试点。公司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依法经营,并接受省人民政府及省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与指导,维护出资人的权益。
第七条 公司中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的活动,依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通知》组织开展。公司按照《工会法》建立工会,工会按章程开展活动,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 经营宗旨和经营范围
第八条 公司宗旨:充分发挥贵州省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利用省人民政府授权经营的省级国有资产和投资功能,开展资产的正常有效营运,通过存量资产的重组和优化组合,追求公司及所属全资、控股企业和投资的最好经济效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贵州省风景名胜区及相
关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贵州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九条 公司经营范围:公司本身主要经营公司及其全资、控股、参股企业中由国家投资形成的全部省级国有资产和国有股权,开展资产经营和投融资及其他项目的经营、服务;其所属的全资和控股企业则主要开展旅游、宾馆经营、服务、旅游项目的开发和生产。
公司主营:投融资,资产重组和出让,招商引资、项目开发和建设,旅游和饮食住宿开发经营、娱乐、服务,旅游相关产品的销售和生产,旅游性项目的设计、信息开发和中介服务等。

第三章 出资(授权)范围和出资人的权利
第十条 出资人:贵州省人民政府
第十一条 出资(授权)范围:
1.省人民政府和省政府有关部门投资到省内各风景名胜区的各项资金以及形成的国有资产(省人民政府另有规定的不纳入);
2.国家有关部门投资到我省各风景名胜区形成的、并经同意和授权我省管理的国有资产(国家有关部门另有规定的不纳入);
3.省政府有关部门自办的、直管的旅游性企业和投入的旅游性国有资产或国有股权;
4.省人民政府拨给公司的资本金,省人民政府授权投资旅游及相关项目的资金及形成的国有资产、省级有关企业的国有股权。
第十二条 公司在授权范围内享有以下权利:
1.独立占有、营运和按规定权限处置出资人授权经营管理的资产及投资资金。
2.对授权经营的资产进行投资、出让、参股、控股、租赁、抵押等处置和对全资子公司进行公司制改造。
3.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的,累计投资额可超过本公司净资产的50%。
4.公司内的人事劳动用工、报酬和分配自主权。
5.公司对所属全资或控股企业享有出资者的权利:
(1)重大决策权:主要是对所属的企业资产的重组、兼并、出让、参股、控股、改制和企业的重大投资项目、年度经营计划、发展规划等进行决策;
(2)投资收益权:主要是对所属企业的资产和投资享有所有权、分配权、收益权,对所属企业实行财务监督和投资监督,审批经委托的会计(审计)师事务所审计验证的企业财务预决算报表(报告),审批企业利润分配方案或弥补亏损方案;
(3)经营者选择权:主要是对所属全资和控股企业的董事会成员、法人代表、监事及财务负责人的任免权或推荐权;任免全资企业的经理和副经理;对公司制企业提名的总经理人选进行审核,然后由企业聘任或解聘。
公司对投资到其他企业的股权,依法享有有关权利和收益。
6.出资人授予的其他权利。
1.履行出资人授权方案规定的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各项责任,保证国有资产的正常营运和保值增值;
2.维护省人民政府作为省级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益,贯彻国家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旅游业的各项方针、政策;
3.以全部法人财产为限,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4.未经出资人批准,公司不得买卖和经营股票、期货及特殊商品。
第十四条 出资人的权利:
1.决定公司的设立,审查批准公司的章程和修改公司章程;
2.委派和更换公司的董事、监事、任免董事长和监事会主席;根据公司董事会提名,考核审定总经理人选;决定以上人员的报酬和奖惩;
3.审议批准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报告,年度财务预决算方案、利润调控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4.对公司的分立或合并,增加或减少注册资金,变更组织形式,解散或清算做出决定;
5.对发行公司债券作出决定;
6.审批公司的经营目标和重大投资项目计划,审批公司国有资产的出让和重组规划,审批公司出让国有净资产的方案,考核国有资产营运情况,并在考核基础上决定奖惩。
第十五条 出资人定期或临时召开会议,听取董事会或董事长、总经理和监事会或监事会主席的汇报;也可委托政府有关部门主持会议,听取公司董事会、总经理和监事会的汇报。会议所议事项和决定要有会议纪录,形成会议纪要或文件。

第四章 董事会
第十六条 公司设立董事会,向出资人负责。
第十七条 公司董事会由5人组成,其中4人由出资人选派或更换,1人由公司职工民主选举产生。董事会每届任期3年,董事任期届满,经委派或选举可以连任。
董事会设董事长1人和副董事长1人,董事长和副董事长由出资人从董事会成员中指定,并由出资人任免。
董事长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第十八条 董事会的每一名董事都应严格遵守公司章程和公司的有关规定,忠实履行职责,维护公司利益,不得利用在公司的职权,为自己谋取私利。
董事未经出资人同意,不得兼任本公司(含公司全资和控股企业)以外的其他任何企业的任何职务。
第十九条 董事会行使下列职权:
1.执行出资人的决议,负责向出资人报告工作;
2.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3.制订公司的年度预算方案和决算方案;
4.制订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5.制订公司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的方案;
6.拟订公司合并、分立、变更公司形式、解散的方案;
7.决定公司内部机构的设置和基本定员;
8.向出资人推荐总经理人选,经出资人同意后,聘任总经理;根据总经理提名,聘任或解聘副总经理和财务负责人,决定其报酬事项;
9.拟订和修订公司章程;
10.制订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11.出资人授予的其他职权。
第二十条 董事会每年度至少召开两次会议,会议应由半数以上董事出席方可以召开。董事会会议由董事长召集和主持;董事长因特殊原因不能履行职务时,由董事长或出资人指定副董事长召集和主持。因重大原因,或三分之一以上董事提议,或总经理提议,可以召开临时董事会会议
。董事会会议应于召开前10日以书面形式载明会议事项,通知全体董事。
第二十一条 每次董事会会议都要全面真实地做会议记录,对所议事项的决定要形成纪要或文件,出席会议的董事应当在会议记录上签名。
董事会对所议事项的决议承担责任。董事会决议不能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如有违反并使公司遭受损失的,参与决议的董事对公司损失承担赔偿责任。但经证明在表决时曾表明异议并记载于会议记录的,该董事可以免除责任。
第二十二条 董事会会议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组织原则和一人一票的表决制度。董事会决议以全体董事过半数表决同意为有效。
第二十三条 根据《公司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董事长行使下列职权:
1.召集和主持董事会会议,主持董事会日常工作;
2.签发由董事会通过的决议、会议纪要等重要文件,签署公司发行的债券;
3.检查董事会决议的实施情况;
4.董事会决议授予的其他职权。
副董事长协助董事长工作,董事长不能履行职权时,由董事长或出资人指定副董事长代行其职权。

第五章 监事会
第二十四条 公司设立监事会。监事会是出资人或授权的监督机构派出的对公司财产保值增值状况实施监督的组织,监事会向出资人或授权的监督机构负责,并定期报告工作。
第二十五条 监事会成员由5人组成,其中4人由出资人委派,1人为出资人聘请的公司职工代表。监事会主席在委派监事中产生,由出资人任免。监事均为兼职。监事会履行职责所必要的开支,由出资人或派出的监督机构负责。
第二十六条 监事会会议每年召开一至两次。经监事会主席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监事提议,或者应董事长的请求,监事会可以举行临时会议。监事会会议由监事会主席主持;主席缺席时,可以委托其他监事代其主持会议。监事会会议应当建立会议记录。监事会决议经全体监事的过半数
同意方为有效。
第二十七条 监事必须执行监事会的决议。监事会及其监事不得干预公司的经营权,不得泄露公司的商业秘密。
第二十八条 除被选聘担任监事的公司职工代表外,监事不得兼任公司的任何职务,不得接受公司的报酬。
第二十九条 监事会行使下列职权:
1.审查经注册会计师审计验证的或者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签署的公司财务报告,监督、评价公司经营效益和财产保值增值状况;
2.根据工作需要,查阅公司的财务帐目和有关资料,对董事长、总经理和有关人员提出询问;
3.对董事长和总经理的经营业绩进行监督、评价和记录,向出资人提出对董事长和总经理的任免(聘任、解聘)及奖惩的建议;
4.根据董事长或总经理的要求,提供咨询意见;
5.当董事、总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时,要求其予以纠正;
6.监事列席董事会会议。
第三十条 监事应依法认真履行职责,监事在执行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六章 经营管理机构
第三十一条 公司设总经理1名,副总经理2名,总经济师和总会计师各1名。
第三十二条 总经理对董事会负责,实行总经理任期责任制,任期3年。
第三十三条 根据《公司法》第五十条,总经理行使下列职权:
1.主持公司的资产经营和公司经营范围内的经营管理工作,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
2.拟订公司的年度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董事会决定后,组织实施;
3.拟订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方案;
4.拟订公司基本管理制度和制定公司的具体规章;
5.提请聘任或解聘公司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
6.聘任或者解聘除应由董事会聘任或者解聘以外的负责管理人员;
7.公司章程和董事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第三十四条 董事、总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和公司所属的全资、控股企业的董事、监事、经理层人员,未经出资人和公司董事会批准,不得兼任公司以外企事业单位的任何职务和领取报酬;不得参与与本公司及所属企业有竞争或者损害公司及所属企业利益的活动;不得挪用公司或
企业资金和财产借贷给他人,不得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股东或者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以上人员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七章 财务会计管理
第三十五条 公司根据国家有关财务会计的法律、法规和财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制订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并按时向出资人和省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报送财务报告、会计报表。
第三十六条 公司会计时间采用公历年制,自公历每年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为一个会计年度。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帐本位币。
第三十七条 公司及所属企业在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制作财务会计报告,并依法经有资格的社会会计(审计)机构审计验证后,公司报送出资人;所属企业报送公司,总经理签署意见后,报送公司董事会,并报送省财政主管部门。
财务会计报告应当包括下列财务会计报表及附属明细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利润分配表、财务情况说明书,出资人和财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报表。
第三十八条 公司按国家和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对全资企业、控股企业实行合并财务报表制度。公司的财务关系在省财政中单列。公司和所属企业依法向财税部门缴纳各种税费。
第三十九条 公司当年税后利润,按下列顺序分配:
1.弥补以前年度亏损;
2.提取10%的法定公积金;公司法定公积金累计额为公司注册资本的50%以上时,可不再提取;
3.提取5%至10%的法定公益金;
4.提取任意公积金,其比例由董事会决定。
第四十条 公司提取的公积金用于弥补公司亏损,扩大公司投资、经营或经出资人批准转为增加公司资本。但法定公积金转为资本时,所留存的法定公积金不得少于注册资本的25%为限。
第四十一条 公司提取的法定公益金用于本公司职工的集体福利。
第四十二条 公司所属全资和控股企业的税后利润分配,提取公积金和法定公益金后所余利润,所属全资企业由公司董事会决定;所属控股和参股企业按出资额分配红利,其应分得红利上交公司,是否转为再投资,由公司董事会决定。
第四十三条 公司除国家法定的会计帐册外,不得另立会计帐册;公司资产不得以任何名义开立个人帐户存储。公司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对公司及全资、控股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审计监督。

第八章 劳动人事管理
第四十四条 公司遵守国家有关劳动、人事的法律、法规和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依法接受省劳动、人事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管理,并根据公司实际,制订公司的劳动人事管理制度、工资报酬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和福利管理制度、员工培训制度等。
第四十五条 公司的董事实行任期制,监事实行委派制,部门负责人到总经理的管理人员实行分级聘任制,公司其他一般员工实行劳动聘用合同制。
第四十六条 公司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和管理办法。
第四十七条 公司执行按劳分配为主体,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根据公司内人员的各自职务、职责、岗位和贡献,并参照省人民政府的类似公司水平,公司自主决定分配形式和工资报酬标准。创造条件,经出资人和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对公司和所属全资、控股
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实行年薪制。
第四十八条 公司遵守国家的劳动保护法律、法规,执行省人民政府颁布的社会保障保险规定,保证安全文明经营,保障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第九章 公司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
第四十九条 公司合并或者分立,由董事会拟订方案报出资人决定后,按《公司法》的规定办理。
第五十条 公司因依法宣告破产、或经出资人同意解散、或被依法责令关闭等原因注销的,应按照《公司法》成立清算组织,对公司财产进行清理和清算,办理有关破产、解散、关闭的手续和注销手续。
第五十一条 清算组成员应当忠于职守,依法履行清算义务。清算组成员不得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或者其他非法收入,不得侵占公司财产。清算组成员因故意或重大过失给公司或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十章 附则
第五十二条 本公司章程经出资人批准,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法人登记注册后生效。
第五十三条 本章程未尽事宜,应以《公司法》和国家有关规定为准。本章程与以后颁布的国家法律、法规不相符合时,以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为准。
第五十四条 公司章程修改,由董事会拟订章程修改稿,报出资人批准生效。
第五十五条 本章程由贵州省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董事会负责解释。



1999年9月22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浙江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公 告

第86 号


《 浙江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 已于2012年11月29日经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 现予公布, 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2 年11月29日


浙江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

(2012年11月29日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海域使用管理, 促进海域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 维护国家海域所有权和海域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 以下简称海域使用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和其他有关法律、 行政法规的规定, 结合本省实际, 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管辖海域内持续使用特定海域三个月以上的排他性用海活动, 适用本条例。 军事用海不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的海域, 是指本省行政区域内海岸线向海一侧的内 水、领海的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
第三条 海域属于国 家所有。 单位和个人使用海域, 应当依法取得海域使用权。
第四条 海域使用应当符合海洋功能区划, 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开发、节约集约利用和保护环境的原则, 严格管理填海、 围海等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的用海活动。
第五条 省海洋主管部门负责全省海域使用的监督管理。 沿海设区的市、 县( 市、 区) 海洋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海域使用的监督管理。
沿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有关法律、 法规规定的职责, 共同做好海域使用管理的相关工作。
沿海乡( 镇) 人民政府( 包括街道办事处, 下同) 协助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好海域使用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二章 海洋功能区划
第六条 省海洋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省有关部门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 依据全国海洋功能区划组织编制省海洋功能区划, 经省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 报国务院批准。
沿海设区 的 市、 县( 市) 海洋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 级 有关部门, 依据省海洋功能区划组织编制本辖区海洋功能区划, 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 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并报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备案。 其中, 县( 市) 海洋功能区划在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前, 应当报经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审核。
第七条 编制海洋功能区划应当遵循海域使用管理法规定的原则, 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海洋环境保护要求, 明确下列内 容:
( 一) 按照海域的区位、 自 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等自然属性, 明确海域功能;
( 二) 确定渔业养殖海域最低保有面积;
( 三) 确定生态保护海域最低保有面积和填海、 围 海规模, 划定可围填区、限围填区和禁围填区;
( 四) 明确红树林、 滨海湿地、 海湾、 入海河口 、 重要渔业水域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措施。
第八条 编制海洋功能区划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海洋功能区划编制的技术规范, 并组织专家论证。
编制海洋功能区划应当采取公示、 征询等方式听取社会公众和用海单位意见, 并将意见采纳结果向社会公布。
第九条 海洋功能区划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修改的, 由原编制机关按照本条例规定的程序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经国务院批准, 因公共利益、 国防安全或者进行重大能源、 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需要改变海洋功能区划的, 根据国 务院的批准文件修改海洋功能区划。
在不违反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和省海洋功能区划的前提下, 经省人民政府批准, 因公共利益、国防安全或者进行重大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需要改变设区的市、 县( 市) 海洋功能区划的, 根据省人民政府的批准文件修改设区的市、 县( 市) 海洋功能区划。
未经批准, 不得改变海洋功能区划确定的海域功能。
第十条 批准海洋功能区划的人民政府应当自批准之日起三十日内将海洋功能区划向社会公布; 但是,涉及国家秘密的部分不 予公布。经修改的海洋功能区划按照前款规定向社会公布。
第十一条 沿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 规划、港口 规划涉及海域使用的, 应当与海洋功能区划相衔接。 海洋功能区划已经明确的填海范围, 应当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
养殖、盐业、交通、旅游、 围垦等行业规划涉及海域使用的, 应当符合海洋功能区划; 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应当符合海洋功能区划。
第三章 海域使用权的取得
第十二条 海域使用权可以通过申请批准或者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取得。
工业、商业、旅游、娱乐和其他经营性项目用海以及同一海域有两个以上相同海域使用方式的意向用海者的, 应当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取得海域使用权。 国家另有规定的, 从其规定。
第十三条 海域使用权期限不得超过海域使用管理法和国家规定的最高期限。
第十四条 海域使用管理法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的项目用海, 报国务院审批。
下列项目 用海, 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 一) 填海不足五十公顷的项目用海;
( 二) 围海五十公顷以上不足一百公顷的项目用海;
( 三) 五百公顷以上不足七百公顷的不改变海域自 然属 性的项目 用海;
( 四) 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项目用海。
下列项目 用海, 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审批:
( 一) 围海不足五十公顷的项目用海;
( 二) 二百公顷以上不足五百公顷的不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的项目用海。不足二百公顷的不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的项目用海, 报县( 市、区) 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五条 项目用海跨辖区的, 由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按照规定的权限审批。
同一项目用海包含多种海域使用方式的, 由有审批权的最高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国家另有规定的, 从其规定。
第十六条 根据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批准的区域用海规划实施海域成片开发建设的, 组织实施区域用海规划的人民政府或者其委托单位可以对依法取得海域使用权的用海项目整体实施填海、围海工程。
第十七条 单位和个人需要使用海域的, 应当向该海域所在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提出海域使用申 请, 并提交申请书、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或者报告表、 资信证明 材料等法律、 法规规定的书面材料。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或者报告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 需要编制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或者报告表的用海项目,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受理海域使用申请后, 应当将该海域的用途、范围、面积、相关图件在政府门户网站和毗邻该海域的乡( 镇)、 村公示, 并告知利害关系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 公示期限不得少于二十日 。
单位和个人对海域使用申请有异议的,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应当在七日内予以复核, 并将复核结果书面告知异议人。 申请人、利害关系人要求听证的, 应当依法组织听证。
复核和听证结果应当作为审查材料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对海域使用申请审查后, 应当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审批。
第二十条 海域使用审批决定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 作出。 但是, 依法进行公示、异议复核、听证的时间不计算在内 。
对海域使用申请不予批准的, 应当作出书面决定, 并说明 理由。
第二十一条 按照国家有关投资管理规定需要履行审批、 核准手续的项目使用海域的, 投资主管部门应当在项目审批、核准前征求海洋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二十二条 海域使用 权以招标、 拍卖、 挂牌方式出让的, 县( 市、区) 海洋主管部门应当在征求有关部门 意见后制定出让方案,并按照本条例规定的项目用海审批权限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填海项目的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案应当明确填海面积、填海形成土地的界址和标高、土地用途、规划条件、使用期限、海洋环境保护要求、 海洋减灾防灾措施等内容, 由 县( 市、 区)海洋主管部门会同国土资源、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制定, 经批准后共同实施。
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 让海域使用权的项目用海, 按照国家有关投资管理规定需要履行审批、 核准手续的, 县( 市、 区) 海洋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投资主管部门将有关投资管理要求纳入海域使用权出让方案。
第二十三条 制定海域使用 权招标、 拍卖、 挂牌出 让方案, 应当对拟出让的海域使用权进行价值评估, 并确定出 让底价。 出 让底价不得低于省规定的海域使用权出让基准价格。省海洋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海域的区位、使用类型、使用功能等确定本省海域使用权出让基准价格。 海域使用权出让基准价格不得低于国家和省规定的同类海域同一使用类型的海域使用金标准。
第二十四条 海域使用 权招标、 拍卖、 挂牌完成后, 由 县( 市、区) 海洋主管部门与中标人或者买受人签订海域使用权出让合同。
填海项目的海域使用权招标、 拍 卖、 挂牌完成后, 由 县( 市、区) 海洋主管部门和设区的市、 县( 市) 国 土资源主管部门与中标人或者买受人签订海域使用权( 国有土地使用权) 出让合同。本条例第二十二条和本条前两款规定的县( 市、 区) 海洋主管部门的职责, 可以由设区的市海洋主管部门行使。
第二十五条 单位和个人使用海域的, 应当依法缴纳海域使用金。 海域使用金征收、减免的具体办法和标准, 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通过申请批准方式取得海域使用权的, 依法缴纳海域使用金后, 由海域所在的县( 市、 区) 人民政府登记, 颁发海域使用权证书。
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取得海域使用权的, 中标人或者买受人按照海域使用权(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缴纳合同价款后,由海域所在的县( 市、区)人民政府登记,颁发海域使用权证书。国务院批准的用海,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登记。海域使用权自登记之日起取得。
第二十七条 县( 市、区) 人民政府应当自受理登记申请之日起十日内予以登记, 并同时颁发海域使用权证书。
经登记的海域使用 权, 由 县( 市、 区) 人民政府自登记之日起三十日内向社会公告。
县( 市、区) 海洋主管部门承担海域使用权登记的具体工作。
第二十八条 需要同时占用海域和土地的用海用地项目, 相应的海域和土地尚未确定使用权人的, 该海域使用权和土地使用权的主体和期限应当一致。
第二十九条 海域使用涉及港口岸线的, 应当同时遵守港口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三十条 海域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抵押、出租、继承。海域使用权依法转让、抵押、继承的, 由原登记机关办理变更、抵押登记手续。
第四章 海域使用与保护
第三十一条 用海项目依法需要凭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办理建设工程的规划许可、 施工许可、 房屋产权登记等手续的, 海域使用权人可以凭海域使用权证书办理; 但是,实施填海项目形成的土地上的房屋产权登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 海域使用权人使用海域时, 应当遵守海洋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 合理利用海域。海域使用权人从事海水养殖的, 应当科学确定养殖密度, 合理投饵、施肥,正确使用药物, 防止造成海洋环境污染。
第三十三条 海域使用权期限届满, 海域使用权人需要继续使用海域的, 应当在期限届满两个月前向原批准用海的人民政府申请续期。 除因公共利益或者国 家安全需要收回海域使用权的外, 原批准用海的人民政府应当批准续期。 准予续期的, 海域使用权人应当依法缴纳续期的海域使用金。
第三十四条 海域使用权期限届满, 未申请续期或者申请续期未获批准的, 海域使用权终止。
海域使用权终止的, 海域使用权人应当依法办理注销登记。海域使用权人不依法办理注销登记的, 由登记机关注销并公告。
海域使用权终止后, 原海域使用权人应当拆除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或者影响其他用海项目的用海设施和构筑物。
第三十五条 因公共利益或者国家安全的需要, 原批准用 海的人民政府依法提前收回海域使用权的, 应当依法给予海域使用权人相应的补偿。前款规定的补偿标准由原批准用海的人民政府与海域使用权人协商确定或者共同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评估机构评估确定。
收回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其成员的养殖海域使用权的, 应当保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生活, 维护其合法权益。
第三十六条 填海形成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取得海域使用权的填海项目, 填海形成土地后, 海域使用权人可以 凭海域使用权证书、 海域使用权(国有土地使用权) 出让合同、 海洋主管部门出具的填海面积和填海形成土地界址的确认文件等材料, 向 设区的市、 县( 市) 国 土资源主管部门提出 土地登记申请, 换发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 换发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 不再收取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通过申请批准方式取得海域使用权的填海项目, 填海形成的土地用途符合划拨用地目录或者属于协议出让土地范围的, 海域使用权人可以凭海域使用权证书、 海洋主管部门出具的填海面积和填海形成土地界址的确认文件等材料, 向 设区的市、 县( 市)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出 申 请, 办理划拨土地或者协议出让土地相关手续, 换发国 有土地使用权证书。 其中, 办理协议出让土地手续的, 应当按照土地市场评估价格扣除海域使用金和实际投入的填海成本后的价格收取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本条例施行前已经取得海域使用权的填海项目, 海域使用 权证书换发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十七条 填海形成土地的使用权期限为海域使用权期限的剩余期限。 剩余期限超过法律、 法规规定的土地使用权最高期限的, 填海形成土地的使用权期限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最高期限确定。
第三十八条 设区的市、县( 市)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申请人按照本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提出的换发材料进行审查后, 应当报同级人民政府, 由 同级人民政府登记, 颁发国 有土地使用权证书。自土地使用权登记之日起, 相应的海域使用权同时消灭。
土地使用权登记机构应当将登记事项即时告知海域使用权登记机构。 海域使用权登记机构应当即时办理海域使用权的注销登记。
海域使用权未全部转换为国有土地使用 权的, 剩余部分的海域使用权应当办理变更登记。
第三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海洋监察机构, 应当加强对海域使用的指导和监督检查, 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海域使用情况监测、统计制度, 对海域使用情况进行监测、统计和分析, 定期发布海域使用监测和统计结果。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 法律、行政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 从其规定。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 海域使用权终止后, 原海域使用权人未拆除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或者影响其他用海项目的用海设施和构筑物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 责令限期拆除; 逾期未拆除的, 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 款, 并由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代为拆除, 所需费用由原海域使用权人承担。

第四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 ,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 依法给予处分:
( 一) 未按本条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 修改海洋功能区划的;
( 二) 违反本条例规定批准项目用海、出让海域使用权的;
( 三) 有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三条 确定海陆分界的海岸线按照国家标准执行, 河( 江) 海界线由省人民政府划定。 国务院另有规定的, 从其规定。
第四十四条 在本省管辖海域内持续使用特定海域不足三个月, 可能对国防安全、海上交通安全和其他用海活动造成重大影响的排他性用海活动, 参照本条例有关规定办理临时海域使用证。
第四十五条 本条例自2013年3月1日 起施行。2006年7月24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的《 浙江省海域使用管理办法》 同时废止。

广州市建筑废弃物管理条例

广东省广州市人大常委会


广州市建筑废弃物管理条例

 (2011年12月14日广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六次会议通过 2012年3月30日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建筑废弃物管理,维护城市管理秩序和市容环境卫生,促进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建筑废弃物,是指单位和个人新建、改建、扩建、平整、修缮、拆除、清理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场地、道路、河道所产生的余泥、余渣、泥浆以及其他废弃物。
  本条例所称排放人,是指排放建筑废弃物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个人。
  本条例所称消纳人,是指提供消纳场的产权单位、经营单位和个人以及回填工地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建筑废弃物的排放、收集、运输、消纳、综合利用等活动。
  第四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建筑废弃物消纳场的建设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规划,并组织实施。
  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建筑废弃物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第五条 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建筑废弃物的管理工作,组织实施本条例。区、县级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筑废弃物的管理工作。
  市、区、县级市建筑废弃物管理机构在同级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按照规定的权限具体负责建筑废弃物排放、收集、运输、消纳、综合利用等活动的管理工作。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指导、监督、检查本辖区内居民住宅装饰装修废弃物处置活动。
  国土房管、环境保护、城乡建设、城乡规划、质量技术监督、公安、交通、海事、港口、水务、林业园林等行政管理部门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按照各自职责协助实施本条例。
  第六条 建筑废弃物处置应当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
  第七条 排放建筑废弃物的收费标准,由市物价行政管理部门依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制定。
  建筑废弃物排放费专项用于建筑废弃物消纳场建设、综合利用项目扶持、综合利用产品的推广应用、居民住宅装饰装修废弃物管理和洒漏污染清理等工作。
  第八条 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设置并公开投诉、举报电话,方便单位或者个人投诉、举报建筑废弃物处置过程中的违法行为。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投诉、举报后应当及时查处,并在受理投诉、举报之日起二十日内将处理情况答复投诉、举报人。
  第二章 建筑废弃物处置许可
  第九条 建筑废弃物的排放人、运输人、消纳人,应当依法向建筑废弃物管理机构申请办理《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处置证》,居民住宅装饰装修排放建筑废弃物的除外。
  第十条 排放人申请办理《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处置证》的,应当向建筑废弃物管理机构提交以下材料:
  (一)发展改革、国土房管、城乡建设、交通、水务、城乡规划、城市管理等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土地使用、场地平整、建(构)筑物拆除、建筑施工、河道清淤或者道路开挖的文件;
  (二)核算建筑废弃物排放量的相关资料;
  (三)建筑废弃物处置方案。处置方案应当包括建筑废弃物的分类、装载地点、运输距离、种类、数量、消纳场地、回收利用等事项;
  (四)与持有《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处置证》的运输单位签订的建筑废弃物运输合同。
  第十一条 运输建筑废弃物的单位申请办理《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处置证》的,应当向建筑废弃物管理机构提交以下材料:
  (一)《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
  (二)所属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的《机动车辆行驶证》和《道路运输证》;
  (三)所属运输车辆符合本市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技术规范的证明材料;
  (四)自有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总核定载质量达到三百吨以上的证明文件,或者全部使用四点五吨以下运输车辆的总核定载质量达到一百吨以上的证明文件;
  (五)本市行政区域内与企业经营规模相适应的车辆停放场地的证明文件。
  第十二条 消纳人申请办理《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处置证》的,应当向建筑废弃物管理机构提交以下材料:
  (一)国土房管、城乡建设、城乡规划、林业园林等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土地使用或者平整场地的文件;
  (二)核算建筑废弃物消纳量的相关资料;
  (三)消纳场地平面图、进场路线图、消纳场运营管理方案、封场绿化方案、复垦或者平整设计方案;
  (四)符合规定的摊铺、碾压、除尘、照明等机械和设备以及排水、消防等设施的证明文件;
  (五)消纳场地出口设置符合相关标准的洗车槽、车辆冲洗设备、沉淀池以及道路硬化设施的证明文件,或者因施工条件限制不能设置前述设施的替代保洁方案;
  (六)建筑废弃物现场分类消纳方案。
  申请回填建设工程工地的,不需提交前款第(三)项和第(六)项规定的申请资料。
  第十三条 建筑废弃物管理机构应当自受理排放、运输、消纳申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作出是否准予许可的决定,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发放《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处置证》;对不符合条件的,不予发放《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处置证》,并向申请人书面说明理由。
  建筑废弃物管理机构作出运输建筑废弃物许可决定的,应当对符合本市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技术规范的车辆同时发放《广州市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标识》。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建筑废弃物排放人、消纳人应当向原发证机构提出变更申请:
  (一)建设工程施工等相关批准文件发生变更的;
  (二)建筑废弃物处置方案中装载地点、消纳场地或者现场分类消纳方案需要调整的;
  (三)建筑废弃物运输合同主体发生变更的。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运输人应当向原发证机构提出变更申请:
  (一)营业执照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
  (二)《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和所属运输车辆《道路运输证》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
  (三)新增、变更过户、报废、遗失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的。
  符合法定条件的,原发证机构应当在受理申请之日起十日内依法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五条 《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处置证》的有效期为一年,被许可人需要延期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三十日前向原发证机构提出延期申请。
  原发证机构受理申请后,应当依照本条例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的条件进行审查,并在《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处置证》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期的决定,逾期未作决定的,视为准予延期。
  被许可人逾期提出延期申请的,应当按照本条例的相关规定重新申请《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处置证》。
  第十六条 禁止伪造、涂改、买卖、出租、出借、转让《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处置证》和《广州市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标识》。
  第十七条 因抢险、救灾等进行紧急施工排放建筑废弃物的,应当在险情、灾情消除后二十四小时内书面报告建筑废弃物管理机构,并补办建筑废弃物处置许可手续。
  第三章 建筑废弃物排放管理
  第十八条 建设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对建筑废弃物进行分类。建筑废弃物分为余泥、余渣、泥浆、其他废弃物四类。
  第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生活垃圾、危险废物与建筑废弃物混合排放。
  第二十条建设单位应当确保排放建筑废弃物的施工工地符合下列规定:
  (一)工地周边设置符合相关技术规范的围蔽设施;
  (二)工地出口实行硬地化、设置洗车槽、车辆冲洗设备和沉淀池并有效使用;
  (三)施工期间采取措施避免扬尘,拆除建筑物应当采取喷淋除尘措施并设置立体式遮挡尘土的防护设施;
  (四)设置建筑废弃物专用堆放场地,并及时清运建筑废弃物。
  第二十一条 施工单位应当配备施工现场建筑废弃物排放管理人员,监督建筑废弃物的装载。
  施工单位发现运输单位有超载等违法行为的,应当要求运输单位立即改正;运输单位拒不改正的,施工单位应当立即向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报告。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接到报告后,应当依法及时查处。
  第二十二条 建筑废弃物排放量超过五万立方米或者施工工期超过半年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的要求在建设施工现场安装管理监控系统。
  在公共安全视频系统覆盖的区域,建设施工现场周边的视频信息,应当通过城市视频管理应用平台实现共享。
  第二十三条 建设工程施工单位进行管线铺设、道路开挖、管道清污、绿化等工程必须按照市政工程围蔽标准,隔离作业,采取有效保洁措施,施工产生的建筑废弃物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清理完毕,并清洁路面,工程竣工后二十四小时内应当将建筑废弃物清运完毕。
  第二十四条 排放建筑废弃物的,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雇请具有《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处置证》的运输单位;
  (二)使用的运输车辆具有《广州市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标识》;
  (三)确保运输车辆装载后符合密闭要求、冲洗干净、符合核定的载质量标准,保持工地出入口清洁。
  禁止车厢未密闭、未冲洗干净或者不符合核定的载质量标准的车辆驶离工地。
  第二十五条 因重大庆典、大型群众性活动等管理需要,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市人民政府的决定,可以规定限制排放建筑废弃物的时间和区域。限制排放的时间应当从《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处置证》有效期中扣除,排放人应当在《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处置证》有效期届满十日前,向原发证机构申请顺延。
  第二十六条 居民住宅装饰装修废弃物,应当袋装收集、定时定点投放、集中清运。具体管理办法由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区、县级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实际,按照方便居民和利于保洁的原则,设置居民住宅装饰装修废弃物临时堆放点或者收集容器。临时堆放点应当围蔽,并设专人管理。
  第二十七条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指引居民按照本条例的规定排放住宅装饰装修废弃物。设置临时堆放点或者收集容器的区域,居民应当按照指引,将住宅装饰装修废弃物投放至临时堆放点或者收集容器内。
  禁止随意倾倒居民住宅装饰装修废弃物。
  第二十八条 居民处置住宅装饰装修废弃物造成污染的,应当立即清除污染,未及时清除的,由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组织清除,清除费用由责任人承担。
  第四章 建筑废弃物运输管理
  第二十九条 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建立建筑废弃物运输全程监控系统,加强对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的监管。
  第三十条 市人民政府组织市城市管理、公安、环境保护、城乡建设、交通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以下原则制定建筑废弃物运输时间的方案,并公布实施:
  (一)不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畅通;
  (二)运输时间避开上下班等道路交通高峰期;
  (三)适当放开日间运输。
  第三十一条 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公安、交通等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本市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技术规范,报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审查批准后公布实施。
  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将前款规定的技术规范纳入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内容。
  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市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技术规范,每半年组织一次对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密闭性能、车容车貌的检验。检验不合格的车辆不得从事建筑废弃物运输。
  第三十二条 建筑废弃物运输价格参照广东省有关建筑工程计价和综合定额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 建设单位、施工总承包单位或者专业分包单位应当与具有《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处置证》的运输单位直接签订建筑废弃物运输合同。建筑废弃物运输合同应当包括双方单位名称,施工单位、运输单位现场管理人员名单,运输线路与时间,运输车辆数量与车牌号码以及消纳场地等内容。
  第三十四条 运输建筑废弃物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保持车辆整洁、密闭装载,不得沿途泄漏、遗撒,禁止车轮、车厢外侧带泥行驶;
  (二)承运经批准排放的建筑废弃物;
  (三)将建筑废弃物运输至经批准的消纳、综合利用场地;
  (四)运输车辆随车携带《广州市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标识》、运输联单;
  (五)按照建筑废弃物分类标准实行分类运输,泥浆应当使用专用罐装器具装载运输;
  (六)按照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时间和路线运输;
  (七)禁止超载、超速运输建筑废弃物。
  第三十五条 运输单位应当安排专人对施工现场运输车辆作业进行监督管理,按照施工现场管理要求做好运输车辆密闭启运和清洗工作,保证运输车辆安装的电子信息装置等设备正常、规范使用。
  施工单位要求运输单位违反禁止超载的规定装载时,运输单位的现场监管人员和运输车辆驾驶员应当拒绝装载,并立即向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报告。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接到报告后,应当依法及时查处。
  第三十六条 运输建筑废弃物造成道路污染的,责任人应当立即清除污染。责任人未及时清除的,由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清除,清除的费用由责任人承担。
  第三十七条 建筑废弃物运输实行联单管理制度。联单由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作,一式四联。
  施工单位应当在建筑废弃物运出工地前如实填写联单内容,经现场工程监理人员和运输单位的现场监管人员签字确认后交运输车辆驾驶员随车携带。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进入建筑废弃物消纳场地后,消纳单位应当核实联单记载事项,并将第一联交回施工单位,将第二联于每月最后一个工作日之前送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第三联、第四联分别由运输单位和消纳单位留存备查。
  联单运输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三十八条 鼓励采用水上运输等方式进行长途、跨区域建筑废弃物运输。
  经营建筑废弃物水运中转码头的,应当取得《港口经营许可证》,配备符合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洗车槽、车辆冲洗设备、沉淀池、道路硬化设施以及除尘、防污设施,设置建筑废弃物分类堆放场地,并向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船只运输建筑废弃物,应当保持密闭装载,不得沿途泄漏、遗撒,不得向水域倾倒建筑废弃物。
  第五章 建筑废弃物消纳管理
  第三十九条 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城乡规划、国土房管、城乡建设、林业园林等部门制定建筑废弃物消纳场建设规划。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建筑废弃物消纳管理工作机制,组织实施建筑废弃物消纳场建设规划,优先保障建筑废弃物消纳场的建设用地,鼓励社会投资建设和经营建筑废弃物消纳场。
  第四十条 建筑废弃物消纳场分为临时消纳场和长期消纳场。长期消纳场应当作为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场址。
  第四十一条 建筑废弃物消纳场应当选择具有自然低洼地势的山坳、采石场废坑等地点,但下列地区不得作为建筑废弃物消纳场的选址地:
  (一)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二)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及补给区;
  (三)洪泛区、泄洪道及其周边区域;
  (四)活动的坍塌地带,尚未开采的地下蕴矿区、灰岩坑及溶岩洞区。
  建筑废弃物消纳场的选址,应当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第四十二条 除农保地和生态公益林地外,其他农用地、林地以及建设用地,经产权单位或者个人同意,均可建设建筑废弃物临时消纳场,封场后采取复垦、绿化、平整等措施恢复原用地功能。
  第四十三条 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简化建筑废弃物临时消纳场审批环节,加快办理审批手续。
  第四十四条 消纳人应当在消纳场地设置符合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一款第(五)项规定的设施,保持消纳场地出入口的清洁,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第四十五条 消纳人不得擅自关闭消纳场或者拒绝消纳建筑废弃物。消纳场达到原设计容量或者因其他原因导致消纳人无法继续从事消纳活动时,消纳人应当在停止消纳三十日前书面告知原发证机构,由原发证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办理行政许可的注销手续,并向社会公告。
  第四十六条 禁止在道路、桥梁、公共场地、公共绿地、供排水设施、水域、农田水利设施以及其他非指定场地倾倒建筑废弃物。
  第六章 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管理
  第四十七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生产、销售、使用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品的优惠政策。
  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扶持和发展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鼓励企业利用建筑废弃物生产建筑材料和进行再生利用。
  第四十八条 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列入科技发展规划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建设用地,并安排财政性资金予以支持。
  利用财政性资金引进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重大技术、装备的,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发展改革、经贸、财政等部门制定消化、吸收和推广方案,并组织落实。
  第四十九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市城乡建设、交通、质量技术监督、水务、林业园林、城市管理等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推广使用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品办法,逐步提高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品在建设工程项目中的使用比例。
  道路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当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优先选用建筑废弃物作为路基垫层。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项目,应当按照推广使用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品办法的规定,在同等价格、同等质量以及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优先使用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品。
  第五十条 相关企业生产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品,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的产业政策、建材革新的有关规定以及产品质量标准。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品的主要原料应当使用建筑废弃物。不得采用列入淘汰名录的技术、工艺和设备生产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品。
  第五十一条 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依法享受税费、信贷等方面的优惠和资金支持。
  第五十二条 建筑废弃物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建筑废弃物调剂机制,并指引、调配建筑废弃物优先用于综合利用项目和建设工程回填。
  第七章 监督检查
  第五十三条 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市人民政府统一的基础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立健全建筑废弃物管理信息库。各相关部门应当向基础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提供并及时更新以下信息:
  (一)建筑废弃物管理机构应当提供建筑废弃物排放和需求、处置许可事项、监督管理、处置动态和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标识办理情况等信息;
  (二)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提供建筑废弃物消纳场选址的用地信息;
  (三)城乡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提供建设工程施工许可、延长夜间施工作业时间证明、施工监理等信息;
  (四)公安机关应当提供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视频监控录像、交通违法行为处理情况和交通事故等信息;
  (五)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提供建筑废弃物运输单位经营资质、运输车辆营运资质、驾驶人员从业资格等信息;
  (六)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应当提供查处违反本条例案件的信息;
  (七)国土房屋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提供建设用地审批、土地利用和查处非法用地填土案件等信息;
  (八)林业园林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提供可作为建筑废弃物临时消纳场选址的林地信息;
  (九)水务、港口、海事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提供建筑废弃物管理的相关信息。
  第五十四条 市城乡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将施工单位处置建筑废弃物的情况纳入建筑业企业诚信综合评价体系进行管理。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建筑施工单位违反本条例处置建筑废弃物的情况提供给市城乡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由市城乡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规定程序记入企业信用档案。
  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建筑废弃物运输诚信综合评价体系,对运输企业和运输车辆实施市场退出机制。具体办法由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五十五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和海事部门应当加强路面和水上监管执法力度,依法对使用非法改装、套牌、假牌、假证车辆和船只及其运输建筑废弃物违反禁行规定、超载、超速等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发现无《广州市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标识》运输建筑废弃物的,应当通知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进行查处。
  第五十六条 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执法协作机制,组织公安、城乡建设、交通等部门以及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开展建筑废弃物处置联合检查。发现违法行为的,相关职能部门应当根据违法情节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查处。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七条 排放人违反本条例排放建筑废弃物,有下列行为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按照以下规定进行处罚:
  (一)违反本条例第九条规定,未办理《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处置证》排放建筑废弃物的,责令限期补办,并对排放单位处以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对排放个人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未办理许可变更手续排放建筑废弃物的,责令限期补办手续,并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将生活垃圾与建筑废弃物混合排放的,责令限期改正,对单位处以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四)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三条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责令停工整顿;
  (五)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未向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报告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六)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雇请不具有《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处置证》的运输单位或者使用的运输车辆不具有《广州市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标识》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吊销《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处置证》。违反第二十四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车辆装载后不符合密闭要求,未冲洗干净,造成工地出入口或者工地周边道路污染的,责令限期消除污染影响,并按照污染面积每平方米处以五十元罚款,车辆装载后不符合核定载质量标准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七)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不遵守联单管理制度的,责令改正,并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将危险废物与建筑废弃物混合排放的,由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处罚。
  第五十八条 运输人违反本条例运输建筑废弃物,有下列行为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按照以下规定进行处罚:
  (一)违反本条例第九条规定,未办理《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处置证》运输建筑废弃物的,责令限期补办,暂扣运输车辆,并对运输单位处以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未办理许可变更手续运输建筑废弃物的,责令限期补办,并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其中新增、变更过户的运输车辆未办理《广州市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标识》运输建筑废弃物的,责令限期补办,可以暂扣运输车辆,并对运输单位按每车次处以二千元罚款;
  (三)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一)项规定,运输建筑废弃物的车辆不整洁、不密闭装载的,责令改正,可以暂扣《广州市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标识》,并按每车次处以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沿途泄漏、遗撒,车轮、车厢外侧带泥行驶的,责令改正,可以暂扣《广州市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标识》,并按每车次处以五千元罚款;
  (四)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二)项规定,承运未经批准排放的建筑废弃物的,按每车次处以一万元罚款;
  (五)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第(四)项规定,未随车携带《广州市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标识》或者运输联单的,可以暂扣运输车辆,并对驾驶员按每车次处以五百元罚款;
  (六)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五)项规定,不按照规定分类运输建筑废弃物的,责令改正,可以暂扣《广州市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标识》,并按每车次处以二千元罚款;
  (七)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第(六)项规定,不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要求运输的,责令改正,对驾驶员处以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八)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未安排专人到施工现场进行监督管理的,责令改正,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运输单位的现场监管人员、运输车辆的驾驶员未拒绝超载或者未向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报告的,对运输单位按每车次处以二百元罚款;
  (九)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运输建筑废弃物造成道路污染且未及时采取措施消除污染影响的,对运输单位按污染面积每平方米处以五十元罚款;
  (十)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经营建筑废弃物水运中转码头不办理备案的,责令改正,并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九条 消纳人违反本条例消纳建筑废弃物,有下列行为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按照以下规定进行处罚:
  (一)违反本条例第九条规定,未办理《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处置证》消纳建筑废弃物的,责令限期补办,并处以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未办理许可变更手续消纳建筑废弃物的,责令限期补办,并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不遵守联单管理制度的,责令改正,并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四)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未保持消纳场地出入口清洁,造成环境污染的,责令限期消除污染影响,并按照污染面积每平方米处以五十元罚款;
  (五)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五条规定,擅自关闭消纳场或者拒绝消纳建筑废弃物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条 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伪造、涂改、买卖、出租、出借、转让《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处置证》和《广州市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标识》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一条 居民违反本条例处置住宅装饰装修废弃物,有下列行为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按照以下规定进行处罚:
  (一)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不按照规定袋装收集、定时定点投放的,责令改正,处以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不在指定地点投放或者随意倾倒的,责令改正,处以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二条 单位和个人有下列行为的,由管理施工工地的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按照以下规定进行处罚:
  (一)施工单位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未配备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的,责令改正,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不与运输单位直接签订建筑废弃物运输合同的,责令改正,处以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五十条规定,采用列入淘汰名录的技术、工艺和设备生产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品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规定处罚。
  第六十三条 排放人、运输人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六条规定,向道路、桥梁、公共场地、公共绿地、供排水设施、水域、农田水利设施以及其他非指定的区域倾倒建筑废弃物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责令限期清理,并处以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在供排水设施、水域倾倒建筑废弃物的,从重处罚;情节严重的,由城乡建设、水务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排放人停止施工,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责令运输人停止运输。
  第六十四条 运输人有下列情形的,由市建筑废弃物管理机构吊销其《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处置证》:
  (一)根据本条例第五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建筑废弃物运输企业诚信综合评价体系,达到运输市场退出标准的;
  (二)被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吊销《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的。
  第六十五条 遗撒建筑废弃物造成公路路面污染或者在公路上乱倒卸建筑废弃物的,由交通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
  第六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八条第三款规定,船只运输建筑废弃物,未保持密闭装载或者沿途泄漏、遗撒的,由环境保护等行政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六十七条 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管理机构和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建筑废弃物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不依法办理建筑废弃物处置许可手续,不履行许可后监督管理职责的;
  (二)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不建立健全建筑废弃物处置管理信息库,不依法建立和完善建筑废弃物处置相关管理制度的;
  (三)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不依法查处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违法行为的;
  (四)城乡建设行政管理部门不依法对施工单位处置建筑废弃物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理的;
  (五)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不依法查处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超载、超速等交通违法行为的;
  (六)交通行政管理部门不依法查处发生在公路上的建筑废弃物处置违法行为的;
  (七)国土房屋行政管理部门不依法查处非法用地填土案件的;
  (八)发展改革、水务、林业园林、城乡规划、物价、质量技术监督、海事、港口、经贸、财政等行政管理部门不依法履行相关职责的;
  (九)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不依法指导、监督、检查本辖区内居民住宅装饰装修废弃物处置活动的。
  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和管理机构不按照本条例第五十三条的规定提供相关信息的,依照《广州市信息化促进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并依法追究有关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的责任。
  第九章 附 则
  第六十八条 建筑散体物料的运输管理,依照本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一)项、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八条第三款、第四十六条、第五十五条第一款以及相对应的法律责任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十九条 本条例自2012年6月1日起施行。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广州市余泥渣土管理条例》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