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孕引起的法律思考/梁晓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02 01:04:24   浏览:962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代孕”引起的法律思考

梁晓


案例简介:

  A与B是夫妻关系,但两人结婚多年,一直没有生育,后经检查发现是由于女方B的子宫问题,导致无法生育,为此,夫妻十分苦恼。2006年5月,经朋友“指点”,建议他们可以出一点钱,找个女人代孕即可解决这个苦恼。A与B认为这个方法十分可行,于是经多方努力,终于找到一个24岁大学毕业才刚离婚的C小姐,C小姐人不仅长得漂亮,又是大学生,而且品行良好,各方面均比较符合A和B的要求,于是双方就签订了一份协议书,协议书里面明确约定:“为帮A与B夫妇代孕生子,并能让孩子报进本地户口,经与C小姐协商,彼此同意在其代孕成功后,A与B办理离婚手续,同时A男与C办理结婚手续,户口办好之后即办理离婚手续,孩子出生后原则上不需C母乳喂养,孩子不论健康与否均归A与B夫妇所抚养。事成之后,A一次性支付给C补偿费十二万元人民币(日常生活费用除外)。如确需哺乳,费用另外协商。本协议十八个月以内有效,协议到期,从此相互不来往,不得打扰对方的生活。”协议签订后,A与B夫妇租了一套房子给C独立居住,并给C准备好一切待孕条件。于是医院就将A与B的精子和卵子提取培植成胚胎后植入了C小姐的子宫内并成功怀孕,在10个月后生育一男孩。小孩出生后,C发现小孩十分可爱,并感觉越来越舍不得了,于是决定反悔,要将A夫妇给的代孕钱全部退回,自己要独立抚养小孩,A夫妇知道后十分火恼,当然不可能同意,于是双方就小孩的归属问题发生了纠纷。
  究竟A、B夫妻与C小姐签订的代孕协议是否有效?小孩的抚养权究竟归谁?法律上对代孕各方的当事人有没有禁止性、惩罚性的规定?以下本律师从多个方面多进行分析:

法律分析:
一、.关于代孕的概念、行为问题

1、代孕,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借腹生子”,目前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指一对夫妇的精子与卵子在体外试管中人工受精,再进行人工培育形成胚胎,植入另外一位有正常子宫的“代孕母亲”的子宫内,由“代孕母亲”怀胎十月,并把小孩生育下来,小孩抚养权归提供精子与卵子的一方;另一种形式是由委托夫妻的男方与代孕者发生直接的性关系,直至代孕女方怀孕,小孩出生后归委托的夫妻,但这种形式风险比较高,男方与代孕者很容易发生感情,妻子一方一般不愿意接受。
2、代孕这种行为目前越来越受到很多人的青睐,特别是一些有钱而没有小孩的富贵人家,或者是一些思想比较前卫一方面自己想要小孩,另一方面又怕影响身材、害怕生小孩痛楚的女人,他们都会感觉找人代孕是最好的途径。如今甚至被一些网站打着“爱心”的旗帜,“明码标价”,走向半公开化的交易程度,只要你上网搜索一下相关的代孕字眼,马上可以找到具体的“交易”情况。

二、代孕协议的法律效力问题

1、 我国目前的法律确认和保护的生育权主体应当只限于缔结了婚姻关系的夫妻。虽然从有关的法律或政策的表面上看,我国的生育权主体的范围看似广泛,如《妇女权益保障法》第41条中规定:“妇女有按照国家规定生育子女的权利,也有不生育的自由”,《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17条中规定:“公民有生育的权利,也有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夫妻双方在实行计划生育中负有共同的责任”,以及《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指出:“国家尊重妇女的生育权,保护妇女的生育健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发展报告》中重申了我国对1994年《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行动纲领》的承诺:“个人和夫妇自由地、负责地决定其生育子女数、生育间隔以及适当的避孕方法的基本人权必须受到尊重”,即生育权的主体从“妇女”到“公民”、“个人”,貌似广泛,但相随的计划生育法律、政策却对公民的生育权进行诸多的限制,如宪法第49条规定“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18条规定:“国家稳定现行生育政策,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因此无论是从“夫妻”一词的表述中还是“晚婚晚育”的表述中均可得出结论生育是以婚姻为前提的,且必须按照国家的计划行使该权利。故此,代孕的双方即代孕需求者和代孕母亲之间没有法律规定的婚姻关系,是《婚姻法》与《计划生育法》所不允许的。
2、代孕行为涉嫌违反计划生育法,破坏我国的婚姻制度。首先,如果代孕者是未婚的生育,这本身就违反政策;而如果是已婚未生育的代孕者,给别人代孕后就不能再为自己生育;还有生育过的已婚妇女代孕更是涉嫌违反计划生育法规。其次,“代孕”现象之后的“纳妾”现象。有的人可能借“代孕”的名义,给代孕者置备房产,供养生活,实际上就是旧社会“纳妾”的重现,他们不仅破坏了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而且因重婚而触犯刑律,这都是我国法律所不允许的。
3、2001年2月20日,卫生部颁布了《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该办法第3条对代孕作了明确的规定,“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应当在医疗机构中进行,以医疗为目的,并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伦理原则和有关法律规定。禁止以任何形式买卖配子、合子、胚胎。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不得实施任何形式的代孕技术”, 根据该办法的相关规定,行政规章禁止实行代孕技术,只允许采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通过妻子的子宫进行怀孕。
4、代孕产生亲属关系的混乱,不可避免地引起社会伦理关系、继承关系、抚养关系的混乱,带来其他法律问题。我国《婚姻法》、《继承法》对子女划分为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继子女、养子女。对生子女的母亲的认定很明确,即以自然出生为标准,而代孕究竟谁是孩子法律上的母亲?一方反悔怎么办?随之而来的还有抚养义务、父母年迈后的赡养义务等,都会引起相当多的社会问题。
因此,代孕协议看似严谨,但其行为因与民事法律行为遵守公序良俗的原则相违背,并损害了社会的公共利益,违反法律规定,应属无效合同。

三、对于孩子的归属问题

1、对于代孕所生的孩子的归属问题,各国的判例和法律规定并不完全一致,主要有三种,一是生者为母,如瑞典和澳大利亚等;二是以遗传学为根据确立亲子关系,婴儿就提供精子卵子来源的男女所有。如英国;三是按照契约确定亲子关系,即订立合同的委托一方为代孕婴儿的父母,这以美国为代表。
2、在我国,缺乏代孕相应的法律,与此相关的只有最高人民法院(91)民他字第12号函中认为:“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双方一致同意人工授精,所生子女视为夫妻双方的婚生子女,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适用《婚姻法》的有关规定。”这一复函表明了我国最高司法机关对人工授精生育子女法律地位所持的态度,但对代孕所生的孩子的归属问题还是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一直存在争议。
3、笔者认为婴儿应该属于卵子和精子的提供者可能比较合理。因为委托代孕夫妻双方的受精卵植入代孕者身体而生育的孩子,其遗传基因是委托代孕夫妻双方的,与委托代孕夫妻双方有着必然的血缘关系,且代孕母亲同意且实施代为怀孕分娩的行为,其本意并非要与所生子女发生母子女关系,应视为其放弃了认定所生子女为己之子女的权利,故二者间不发生母子女关系,另外同时还要尊重、考虑双方代孕协议的真实意思表示。

四、关于代孕行为的处理

1、按上述分析,代孕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会引发道德、法律和社会的一系列问题,比如有因为医学检查不严导致疾病的传染;由于法律没有规定导致孩子监护权产生混乱;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别有用心者通过代孕行为进行淫乱活动;还有的代孕行为产生家庭不稳定因素等等。因此,国家制定相关代孕的规定相当有社会意义!
2、虽然我国在2001年2月20日,卫生部颁布了《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但该办法只针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违反该办法时如何处罚,但对“代孕”的各方的处罚、子女的归属并没有相关的规定,而《婚姻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在这方面也没有规定,可见我国目前对“代孕”各方处罚、子女的归属的法律规定,依然是空白的。
3、 鉴于我国目前“代孕”问题的普遍存在,本律师认为可以通过立法对代孕行为进行规范:

1、在技术管理方面,可以采取制订技术规范、明确技术实施的对象和范围,对技术使用实行严格的准入许可制度,制定出医疗单位被批准开展此项技术的条件,对提供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技术机构和技术人员实行严格的管理,加强技术使用质量监测和建立技术使用资料的申报制度等。
2、还应对代孕的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进行较为具体的规定。在实质要件方面可对委托双方的条件,委托形式(代孕协议应由国家公证机关进行公证)等做详细规定,委托夫妻必须存在合法的婚姻关系,委托妻子患有不育症,委托丈夫和代母不患有法定禁婚疾病,且为非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具有抚养孩子的基本条件等。形式要件方面可采用登记制(建立代孕的联网登记),以便于管理。防止一人多次代孕的情况发生。避免近亲结婚,更好的贯彻计划生育。
3、对于违反规定实施代孕的行为作出严格的惩罚制度。对于没有资格的技术机构和技术人员犯法进行辅助生殖技术的,将给予一定数额的经济、行政处罚,直至刑事处理;对于不符合条件的委托双方和代孕者进行代孕行为的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总之,“代孕”问题给我们的思考实在是太多了,在现阶段,我国还缺乏完善的法律规制和系统的社会管理,还不具备适宜“代孕”发展的环境,因此我国目前对于代孕行为应当尽快立法明确,对违法代孕的行为应处以严格的惩罚,否则,因此而引发的矛盾会越来越多。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电信设备进网审批管理办法

信息产业部


电信设备进网审批管理办法
1998年12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电信设备的进网管理,保证电信网的安全畅通,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维护国家利益和用户权益,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中电信设备是指利用有线、无线的电磁或光,发送、接收或传送语音、文字、数据、图像或其它任何性质信息的硬件和软件系统的统称。
第三条 信息产业部对接入公用和专用电信网使用的电信设备实行进网许可证制度,凡接入公用和专用电信网使用的电信设备必须具有信息产业部颁发的进网许可证和进网标志,未获得进网许可证和进网标志的电信设备不得在国内销售、刊登广告和进网使用。
第四条 信息产业部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内市场需求情况,对申请进网的电信设备通过发放进网许可证的办法进行宏观控制。
第五条 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以下简称电信管理局)对电信设备负责进行全国统一进网审批、颁发进网许可证工作。经电信管理局授权,电信设备进网受理部门(以下简称进网受理部门)承担电信设备进网申请的受理工作。
地区电信管理机构负责本辖区内电信设备进网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 进网许可证的申办
第六条 申请电信设备进网许可证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一)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有关规定;
(二)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技术标准;
(三)具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第七条 生产企业申请进网许可证时需向进网受理部门提供以下申请材料:
(一)电信设备进网许可证申请表(见附件一);
(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境外企业可提供其在中国的分支机构或代理人的有效执照);
(三)有关允许内销的政府批文(仅对境内的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企业);
(四)生产企业介绍(企业概况、生产条件、仪表配备、质量保证体系和售后服务措施);
(五)授权代理证明(当境外生产企业委托境内代理人申请进网许可证时);
(六)生产企业法人代表签字的保证书(见附件二);
(七)设备介绍(功能、性能指标、总体设计和原理框图等);
(八)设备外观和内部结构照片;
(九)用户操作手册;
(十)设备在境外的检验报告和商用情况(仅对境外企业)。
以上材料中除证书性材料外均必须用中文。境外生产企业可委托在境内的分支机构或代理人申请。
第八条 对电信管理局规定的重要电信设备或新产品,生产企业按以下程序申请办理进网许可证:
(一)生产企业向进网受理部门提交进网申请材料;
(二)进网受理部门接到申请后五日内对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对符合要求的报电信管理局;
(三)电信管理局在三十日内组织专家组对生产企业提交的总体技术方案进行评审,并出具专家评审意见;
(四)对专家评审认为可行的电信设备,电信管理局通知进网受理部门,进网受理部门在五日内通知抽样检验和对生产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审查;
(五)质量保证体系审查人员接到通知后依据相关规定对生产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审查,审查应在十五日内完成,审查结果交进网受理部门;
抽样单位接到通知后在十五日内进行抽样;
检验机构收到样品后依据相关标准进行检验,应在三十日内完成检验并将检验报告交进网受理部门;
(六)检验合格后,生产企业联系进网试验或在指定的试验系统中进行试验,试验时间不少于三个月。试验完成后,试验单位向进网受理部门出具试验报告;
(七)以上各项工作完成后,进网受理部门将申请材料、检验报告、质量保证体系审查报告和试验报告等报电信管理局,电信管理局在三十日内组织专家组进行全面审核,对符合条件的,颁发进网许可证。
生产企业到进网受理部门领取进网许可证和进网标志。
第九条 对电信管理局规定的一般电信设备,生产企业按以下程序申请办理进网许可证:
(一)生产企业向进网受理部门提交申请材料;
(二)进网受理部门在五日内对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对符合要求的,通知抽样检验和对生产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审查;
(三)质量保证体系审查人员接到通知后依据相关规定对生产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审查,审查应在十五日内完成,审查结果报进网受理部门;
抽样单位接到通知后在十五日内进行抽样;
检验机构收到检验样品后依据相关标准进行检验,应在十五日完成检验,并将检验报告交进网受理部门;
(四)以上各项工作完成后,进网受理部门将申请材料、检验报告和质量体系审查报告报电信管理局。电信管理局进行全面审核,对符合条件的,十五日内颁发进网许可证。
生产企业到进网受理部门领取进网许可证和进网标志。
第十条 对已通过质量体系认证或质量保证体系审查的生产企业申请进网许可证时,经进网受理部门审核和电信管理局确认,可以不再安排质量保证体系审查。
对通过质量体系认证并连续二次以上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的产品,申请进网许可证时,经进网受理部门审核和电信管理局确认,可以不安排抽样检验,由生产企业按规定自行送样检验。对生产企业送样检验的电信设备,电信管理局保留随时抽样检验的权利。
第十一条 生产企业申请进网许可证换证时应向进网受理部门提交申请报告,并附原颁发的进网许可证、产品销售情况以及质量情况报告。除电信管理局另有规定外,原则上对生产企业申请换证的电信设备需进行检验。
第十二条 生产企业对获得进网许可证的电信设备进行外观、技术改动或软件版本升级,应向进网受理部门提交申请报告,并附电信设备改动前后的照片和改动内容说明等材料。对外观、技术改动较大或软件版本升级的电信设备原则上需做检验。

第三章 进网许可证和进网标志
第十三条 进网许可证和进网标志由信息产业部统一印制和发放,进网标志应牢固粘贴在获得进网许可证的电信设备上。进网许可证格式见附件三。
第十四条 进网许可证不得转让、涂改、伪造和冒用。
进网标志属于质量标志,禁止伪造和冒用,未获得进网许可证和进网许可证失效的电信设备不得加贴进网标志。
第十五条 进网许可证的有效期为3年,有效期满则失效,生产企业如需继续使用,应在有效期届满前三个月申请换证。
第十六条 获得进网许可证的生产企业应向其设备经销商或用户提供进网许可证复印件,复印件背面应有生产企业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对复印件应做好编号登记。
第十七条 生产企业持有的进网许可证中规定的内容如发生变化,须办理换证手续。
第十八条 获得进网许可证的电信设备和外包装上应具有进网许可证号、生产企业名称、产品名称、型号、产地和机身序号等符合国家规定的中文标识。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 电信管理局每年对生产企业执行进网管理规定的情况组织有关单位进行年度检查。生产企业须将其设备当年的销售情况、设备质量和售后服务等情况报电信管理局。
第二十条 信息产业部将对获得进网许可证的生产企业、市场销售的和网上使用的电信设备进行质量监督,并发布质量通告。
第二十一条 生产企业获得进网许可证后,应保证获证设备的一致性,不得降低产品质量。
第二十二条 电信管理局对获得进网许可证的电信设备目录向社会公布。电信企业不得购置目录外的电信设备。
第二十三条 电信企业不得限定用户购买其指定的电信设备,不得拒绝用户自备的有进网许可证的电信设备进网使用。

第五章 罚 则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条规定,销售无进网许可证和进网标志的电信设备的,处以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罚款;对未获得进网许可证的电信设备刊登广告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电信企业受理无进网许可证和进网标志的电信设备进网使用的,给予警告,并可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对进网使用的无证设备须补办进网手续,不符合进网条件的责令拆除。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伪造、冒用进网许可证和进网标志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生产企业获得进网许可证后不能保证产品的一致性或产品质量问题严重的,给予警告、限期改正,并可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电信企业购置无进网许可证和进网标志的电信设备,给予警告、限期补办进网手续,对不符合进网条件的设备责令拆除,并可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电信企业限定用户购买指定的电信设备,对用户自备的有进网许可证的电信设备拒绝进网使用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获得进网许可证的生产企业不按规定使用进网许可证和进网标志以及中文标识的,给予警告。
第三十条 对从事进网审批、认证、检测及有关工作的人员,如发现有徇私舞弊、弄虚作假或利用工作之便剽窃、泄露生产企业技术秘密行为的,由其上级行政部门追究其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信息产业部负责解释。自1999年1月1日起执行。

附件一
电信设备进网许可证申请表
--------------------------------------------------------------------------------------
|申请单位| |联系人| |
|--------|--------------------------------------------------|------|------------|
|通信地址| |邮 编| |
|--------|--------------------------------------------------|--------------------|
|联系电话| |传 真| |E--MAIL| |
|--------|------------------------------------|------------|--------------------|
|生产企业| | 法人代表 | |
|----------------------------------------------------------------------------------|
|申请单位与生产企业的关系| |
|----------------------------------------------------------------------------------|
|设备名称| | 商 标 | |
|--------|------------------------------------|------------|--------------------|
|设备型号| | 产 地 | |
|--------|------------------------------------------------------------------------|
|执行标准| |
|----------------------------------------------------------------------------------|
|提交此申请表同时须附下列文件资料(除证书性材料外均必须用中文): |
|----------------------------------------------------------------------------------|
| 1.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境外企业可提供在境内的分支机构或代理人的有效执照) |
|----------------------------------------------------------------------------------|
| 2.有关允许内销的政府批文(仅对境内的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企业) |
|----------------------------------------------------------------------------------|
| 3.生产厂家介绍(企业概况、生产条件、仪表配备、质量保证体系和售后服务措施等) |
|----------------------------------------------------------------------------------|
| 4.授权代理证明(当境外生产企业委托境内代理人申请进网许可证时) |
|----------------------------------------------------------------------------------|
| 5.生产企业保证书(应有生产企业法人代表签字) |
|----------------------------------------------------------------------------------|
| 6.设备介绍(功能、性能指标、总体设计方案或原理框图等) |
|----------------------------------------------------------------------------------|
| 7.设备外观和内部结构照片 |
|----------------------------------------------------------------------------------|
| 8.用户操作手册 |
|----------------------------------------------------------------------------------|
| 9.设备在境外的检验报告和商用情况(仅对境外生产企业) |
|----------------------------------------------------------------------------------|
| |
| |
| |
| 年 月 日 |
| (申请单位盖章) |
--------------------------------------------------------------------------------------

附件二
--------------------------------------------------------------------
| |
| 生产企业保证书 |
| |
| |
| 本生产企业向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申请电信设备进网许可 |
|证,并做如下承诺: |
| 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 |
| 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电信设备进网审批管理办法》|
|及有关规定; |
| 三、如果获得进网许可证,将保证电信设备获证前后的一致性; |
| 四、保证产品质量,负责售后服务; |
| 五、获得进网许可证后,严格按规定使用进网许可证和进网标志; |
| 六、接受信息产业部的监督检查,如有违规行为,愿意接受处罚; |
| 七、对获得进网许可证的电信设备作广告时,广告内容中要说明“已|
|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进网许可证”及进网许可证号。 |
| |
| |
| |
| 生产企业法人代表(签字) |
| |
| |
| |
| 年 月 日(盖章) |
--------------------------------------------------------------------

附件三
----------------------------------------------------------------------------------------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 |
| 电信设备进网许可证 |
| Network Access License for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
|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PRC |
| |
| |
| 许可证号: |
| License No. |
| |
| 经信息产业部审查,下述电信设备符合进网要求,准许进入国家电信 |
|网使用,特发此证。 |
| This is to certify that the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has approved, after|
|examination. the use of the following equipment in the 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
|network considering it to be compliant with the requirements for network access. |
| |
| 申请单位: |
| Applicant |
| 生产企业: |
| Manufacturer |
| 设备名称: |
| Equipment Name |
| 设备型号: |
| Model Number |
| 设备产地: |
| Origin |
| 备 注: |
| Remarks |
| |
| |
| |
| 发证日期: 年 月 日 |
| Date of lssue Year Month Date |
| 有效期至: 年 月 日 |
| Date of Expiry Year Month Date |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征收水资源费法律适用问题的答复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征收水资源费法律适用问题的答复
1995年10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

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95〕黔行请字01号《关于在建立水利执法体系试点工作中,能否依照<水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征收水资源费问题的请示报告》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三十四条二款和贵州省人民政府依据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制定的《贵州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第四十二条的授权,于一九九二年八月十七日制定发布的《贵州省征收水资源费管理办法》的规定,贵州省有关行政机关在《贵州省征收水资源费管理办法》施行前,对直接从地下、江河、湖泊取水的单位和个人征收水资源费缺乏法律依据。